收录于话题
#地产那些事儿
16个内容
碎碎念:提到“房企担保”,想起曾经比较糗的一幕,当时还是个萌新(虽然现在也是),调研一家房企,问及按揭担保规模及其风险控制,遭到发行人赤果果的反讽,幼小的心灵瞬间暴击,所以至今对他家的担保格外关注,也就每天瞅一遍!!!
对于担保,我想大家并不陌生。简而言之,担保就是一种增信方式,促进资金融通,增加借贷双方成功交易的概率、降低金融交易风险,从而保证债权实现。(对于被担保者,提高融资能力,降低融资成本)原因一:对于城投企业而言,担保规模大、互保现象严重,市场不乏对其相关研究,已经莫得好说的了。原因二:房地产行业担保规模尤为突出,担保比率越过警戒线房企众多,便于瞎扯。房地产定期报告对于按揭担保往往会用一个词“按照房地产经营惯例”。其实,这不仅仅是行业的“潜规则”,更恰当的应该说是按揭贷款所必须的前提条件。对于银行而言,一方面可以赚取购房者的贷款利息;另一方面,作为按揭贷款的债权人,通常以购房者所购产权房为抵押物,作为偿还贷款的保证,但是在当前“预售”背景下,通常不具备办理产权证条件,因此,需要房企为购房者提供阶段性担保,从而降低银行风险敞口。对于购房者而言,在不能全额付款的情况下,通过担保获得的按揭贷款实现提前消费;对于房企而言,购房者提前消费,使得房企可以提前回笼资金,有利于内部融资的改善。在当前融资收紧之下,自我造血能力尤为重要。总而言之,通过提供阶段性担保而实现的按揭贷款,可谓实现“三赢”,何乐而不为呢?一般而言,房企按揭担保规模较大,难免让人担心其风险。房地产定期报告往往会用另一个词“目前承购人未发生违约”,难道真的风险不大嘛?从时间周期来看,一旦办理了房产抵押手续,则阶段性担保结束。预售到办妥产权证并进行房屋抵押登记,大概需要1-2年的时间,时间周期相对不长,且担保金额随着购房者逐期还款而相应递减。从风险控制来看,房地产开发商可以依据相关购房合同约定,通过解除商品房买卖合同、不予办理房屋交付或权属转移登记等措施来来追偿损失。因此,虽说购房者一旦“断供”,房地产开发商将承担担保责任支付相关违约本息金额,与其他来自四面八方的风险相比,这个真的不算事!(评级报告中通常列示的或有负债,关于按揭贷款规模及其占比,对该部分可以选择性屏蔽or忽视)这么来看,碎碎念中提及的被“反讽”,也算是一堂教学课了。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分界线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对于担保,定期报告中通常分为三类列示:①公司及其子公司对外担保情况(不包括对子公司的担保);②公司对子公司的担保情况;③子公司对子公司的担保情况。(这里补充个参考资料http://www.sohu.com/a/333881678_100015459《上市公司对外担保问答》)以阳光城为例,“担保”几乎成为月度必备公告。单看12月份,几乎每3天就有一则担保公告,如此频繁担保的背后,难免引人担忧。
资料来源:Wind
近年来,房企迎来担保大潮,随意挑了几家近四年销售增长较快的房企,销售业绩一路高歌,而此般风景背后,与销售业绩一同高走的,还有对外担保额。实名夸某泰某禾,在我想说的问题上从未让我失望。
资料来源:年报、Wind
房企担保多数来源于项目公司融资,无论是对子公司还是合联营等的担保,往往对应一笔债务,也就是说房企担保的脚步与借贷节奏是心灵相犀、基本一致的。对于信评而言,经营风格稳健是大家所喜闻乐见的,一听哪家激进,头皮都发麻。通常对于房企而言,拿地视角可以一定程度反映,但相对而言偏于定性,而从定量的角度来说,担保比率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。随着房企跑马圈地,规模扩张,“千亿”阵营持续扩大,一般通过设立项目子公司在业务城市进行物业开发。扩张较为激进的房企对于资金量更大,且有强烈意愿通过连带责任保证、抵质押等方式来增信,从某金某科公告表述即可看到,扩张意愿较强时,甚至以超过持股比例提供担保。
资料来源:公司公告
因此,担保比率较高或者更精确地说超额担保比率越高,则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企业经营的激进程度。公司加大对项目公司担保的频率,也是近期拿地较多。通过被担保公司区位,可以了解公司布局区域,再结合担保期限以及担保规模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公司未来2-3年各区域布局力度。根据《深圳证券交易所行业信息披露指引第3号——上市公司从事房地产业务(2017年修订)》的规定,多数公司会发布未来十二个月对外担保情况的预计公告。
资料来源:深交所
在预计担保总额的基础上,公司会公布各个被担保公司担保额度的使用情况,往往会出现担保额度的调剂甚至是补充担保,对此需谨慎,可能是由于销售遇冷,去化不足影响回款,进而流动性紧张所致。此外,通过担保周期也可以侧面反映项目周期情况。在《浅谈“明股实债”》中,曾提及:企业通过“明股实债”进行融资,大部分计入少数股东权益,隐藏了企业的真实负债,降低了有息负债率;但是企业往往被要求对其回购义务提供担保,导致担保比率提升。通过用“剔除存量债券的有息负债率-担保比率”来衡量两者之间的偏离,若某个阶段偏离出现异常,则可能存在“明股实债”的可能性。以某家为例(不点名哪家了,每家房企都有很多这种情况),盈利和负债情况并不乐观,其中多数处于亏损状态,有的甚至资不抵债。
资料来源:公司公告
乍一看可能会吓一跳,但冷静下来细想,主要是因为项目公司还未进入销售阶段或者尚未结算,导致现金流没有回笼,处于亏损状态,而前期股东借款等投入较大,负债率自然很高。但是也要心里打个问号,是不是连续几年这种状况呢?项目公司区域在哪呢?项目布局集中度如何呢?以某中某南为例,简单梳理近期的担保公告,可以发现,大多数被担保公司负债率超过80%,且较多处于亏损状态,所处地区较多位于三四线城市,值得警惕。从证监会《关于规范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行为的通知》的表述可以判断,对外担保总额占净资产超过50%,则需要关注其担保风险。但在融资难、融资贵、偿债压力逼近下,似乎“形同虚设”,房企中越线者众多。
资料来源:证监会官网
PS:值得玩味的是,很多担保公告开头就是风险提示,请投资者充分关注担保风险,哈哈哈!从上述担保对象以及监管层面来看,担保对象经营财务不佳、越过监管红线似乎成为行业共识,甚至被默许,细思极恐……“三稳”之下,房地产行业可能不会继续收紧,但短期内也不会大幅放松,这股寒流啥时候是个头,谁也不知道……担保比率大幅上升→盈利能力产生负面→利润下降为负后侵蚀净资产→净资产下降→担保比率进一步上升一不小心岁末年初,“雷”字可谓必备例菜,吃瓜者津津乐道,道的是茶余饭后的窃喜,踩雷者痛心疾首,痛的是与“雷”共舞的悲凉。享一时融资之快,终究还得直面偿债。“房企担保”下的融资或许是一颗蠢蠢欲动的“暗雷”……
最后,鉴于本小白菜关于各家地产担保的数据还停留在2018年,较为滞后,后续的研究可能也要等到2019年各家年报披露才能继续。仍然有几个小思路:(1)注意各家是否存在不规范担保情况(是否担保额度通过股东大会通过)(2)注意各家是否有反担保来控制风险(尤其是超过股权比例的担保以及关联方担保)(3)近几年每年担保规模、担保比率、区位分布、集中度等(形成可视化图表对比,或许更有感触)
封面Photo by 摄影大神 TUOBA XIE
**个人公众号无评论权限,欢迎后台留言交流**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END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悄悄来过,记得点个在看哦 ↓↓↓